免费追书 > 历史小说 > 汉明窗和汉宁窗的区别 > 第九十七章 以正合,以奇胜

第九十七章 以正合,以奇胜

  

鞑子此次突然现身,同样知道对面明军有援兵,也知道明军援兵到来需要时间。


他们认为以骑兵突击的方式,击溃对面的明军用不了一柱香的时间。


完全可以在来援明军到达之时撤退。


在这样的时间、地点,打一场对方都清楚的战斗。


为得无非是荣誉。


一千骑兵无声无息地被全歼,这是一种耻辱。


特别是对从入关之后,几无败绩的建州铁骑。


一箭之仇,必须得报。


鞑子骑兵开始举刀。


手中的缰绳开始慢慢轻颤。


战马急促地踩踏着蹄下的土地。


蹄声由散乱而变得整齐。


当一骑如箭般射出之后,所有的战马开始向前奔驰。


越来越快,如同钱塘江涨潮时的潮水。


汹涌澎湃,而不可阻挡。


……。


前锋明军士兵紧握着长枪。


他们的眼神开始凝固,焦点就是视野中渐渐放大的马影。


面对骑兵,杀马比杀人更重要。


边上有长盾兵,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护住长枪兵的身体,不被鞑子骑兵的箭矢所伤。


至于被战马撞击、踩踏,那已经不在考虑之列。


撞上,那只能该运气不好,命该如此。


后列弓弩手,已经弯弓搭弦,只等一声令下,万箭齐发。


这是标准的步兵对抗骑兵冲锋部署。


周大虎“呸”地朝前吐了一口唾沫。


口中对沈致远道:“沈少爷,拜你所赐,今日我一干兄弟都得交待在这。我在始宁街截了你一次,今日算是还你了。可你若等下敢撒腿丫子逃跑,可别怪我手中刀不认人。”


沈致远笑得满不在乎,“周大虎,你没那机会!”


说话间,鞑子骑兵如风般刮来,至明军阵前半里处。


突然就迟滞起来。


虽然依旧在向前行动,可速度明显得下降。


战马就象脱力一般。


马上的骑兵措手不及,已经有几个骑兵往前飞出马背。


这不是最重要的,后面的战马依旧在往前冲。


于是,前后撞在了一起,很漂亮的一道骑兵线就这么变得混乱起来。


见大功告成,沈致远起身,扬刀一挥,“杀!”


周大虎应声跃起,大吼道:“诸位兄弟,杀鞑子喽!”


带着他的三十多兄弟,冲在了最前面。


之后便是沈致远和一营的士兵。


再接着是钱翘恭的五百多人。


只有池二憨部,接替了沈致远、周大虎所部的原阵线。


这是为防备形势不对之时,接应冲锋明军,同时顶住敌军的最后一道屏障。


鞑子肯定不知道,原来这是场骗局。准确的说,这是一场以命搏命的骗局。


明军的部署,并不是为了迎击骑兵突击,而是一个障眼法。


真正的目的,是松懈对手的戒备,以为自己要打一场攻防战。


疯狂啊。


确实够疯狂!


相同兵数,步兵向骑兵发起冲锋。


是找死吗?


就算鞑子骑兵前锋已乱,可官道两侧是平地。


选择这样一个地形,还是为了麻痹鞑子的戒备心。


鞑子冲锋阵形的中后部,已经在向两侧散开。


半里路,弹指间便到。


周大虎嘶吼着连续劈翻两人之后,开始深入。


在上次始宁镇之战时,被沈致远调教之后,周大虎手下的那三十多人,已经熟记了他们的职责。


他们死命地护住周大虎的两翼。


沈致远的刀功确实不咋滴,生涩而呆滞。


可这不重要,摔得七昏八素的鞑子前锋,根本无力招架。


砍杀一个鞑子时,沈致远突然兴奋地高叫起来,“吴争,你看见了吗,我杀死一个鞑子了!”


说来很奇怪,很多人杀生平第一人时,都是难受的。


沈致远是个异类。


与之前在家说起杀人时张口欲呕不同。


真正等杀了人,沈致远却只有兴奋,丝毫没有觉得不忍。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但仅须臾间,周大虎遇到了麻烦。


他发现冲不进去了。


回过神来的鞑子,跃下马来,开始以步对步。


向左右散开的鞑子,开始策马向前迂回,对沈致远部进行包围。


正好与钱翘恭部撞在了一起。


钱翘恭部是这场战斗承受压力最大的一部分。


所有发生的场景,已经在事先预演过。


战马四蹄皆钉有蹄铁,埋在地面下的吸铁石,产生的阻力,令战马迈动迟滞。


前锋的速度突然减慢,就会被后面的骑兵撞上。


但埋设三丈宽吸铁石的地面,无法真正阻挡敌军。


只能影响战马的速度,为沈致远、周大虎部冲锋创造机会。


迟滞敌军冲锋速度是目的,但沈致远、周大虎部的冲锋还是障眼法。


沈致远部冲锋的对象是鞑子已经混乱的前锋,看似凶险,其实反而安全。


真正承受鞑子主力的是钱翘恭部。


他们需要面对的是鞑子从官道两侧迂回的骑兵。


虽然迂回的骑兵速度因骤然转弯已经减慢,但问题是钱翘恭部五百多人,手中所持的竟不是长枪,而是刀盾。


这是自杀,显然是自杀!


如果面对速度不快的骑兵,长枪兵完全可以依靠长枪阵,与骑兵对抗。


虽然无法胜,但可以坚持不败。


可没有如果。


鞑子骑兵由两侧向官道合拢,瞬间数十个明军士兵战马被撞飞、踩踏。


数百鞑子骑兵迅速在钱翘恭部后方完成了合拢。


在远外紧盯战场的鞑子将领很不解,按这支明军的战绩,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等的常识错误。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心中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而这预感就在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嗡……。”


……。


吴争所部三营六百多人,在平岗山脚埋伏了三日三夜。


始终没有等到敌军翻过平岗山。


好在沿途皆设了联络人员。


在得知鞑子确实进攻了三界,魏文远部和廖仲平部也已经按预定计划向钱翘恭增援,吴争松了口气。


人数、方向都对,看来此战胜利在望。


吴争相信钱翘恭肯定能坚持到魏文远部和廖仲平部增援。


那么,再在此埋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陈胜,立即率军回援三界。”三十里的距离,赶得快,或许还能喝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