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都市小说 > 我德云大师兄决不退票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跨界的高人

第一百一十二章 跨界的高人

  

老爷子哪里知道唐云风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思。


沉吟一番,好似做了一个什么决定,突然一拍手。


“思月,快,拿东西!”


“好!”思月应完声,一溜烟又跑进了屋里。


要命。


这一老一小简直是神仙对话。


说的,应的,谁也没说是什么东西,弄得唐云风三人直接傻眼。


唐云风心里暗道,他们莫不是要拿绳子来绑我吧?


这会儿跑还来得及么?


汗,开玩笑的。


转眼,思月拿着蜡烛、打火机,还有一块老怀表出来。 记住网址www.mianfeizhuishu.com


这是要干嘛?


唐云风看见人家拿来的东西,依然不懂。


不过,郭德刚倒是开始若有所思,可也没出声,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等待下文。


只见思月用打火机将蜡烛点亮,递给成老先生。


不成,院子里有风,蜡烛片刻就灭了。


老爷子当即一挥手:“走,进屋!”


说完,也不管唐云风愿意不愿意,直接拉着他就往屋里奔。


老爷子的手太有劲儿了,唐云风感觉自己的手臂,像是被铁夹子箍住了一般。


转眼,堂屋。


一行五人前后脚进来。


屋里确实没有一点风,蜡烛再次被点亮,发着弱弱地光。


唐云风回头看了一眼郭德刚,见对方皱着眉头却又不吭声,不知道在发什么呆。


这师父太没溜了!


我可能都要被人滴蜡了也不管!


老爷子对其他人都没兴趣,眼睛只盯着唐云风。


“你会不会吹口哨?”


唐云风愣愣地点头:“会。”


成老先生闻言大喜。


“好,那你控制好呼气的速度,尽可能吹得时间长一点。”


言毕,他直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唐云风嘴唇前面一寸不到的位置。


“吸气……开始!”


唐云风弄不懂,但人家给自己瞧病,那是欠着人情的,当即乖乖地气沉丹田,再控制好出气量,缓缓由嘴呼出。


“嘘嘘~~~~”


声音一响,思月看向手里的怀表,开始计时。


全场一片寂静,只闻唐云内悠悠地口哨声。


一秒。


两秒。


十秒。


三十秒。


……


他的声音不响,但很脆,而且连续性很好,很稳定。


成老先生托在他嘴唇前面的烛光,被吐出来的气流带得摇摇晃晃,却始终没灭。


哨声继续。


当时间在六十秒左右的时候,成老先生的眼神明显又亮了一分。


七十秒、八十秒、九十秒。


终于,一百秒,哨声骤停。


“咳咳咳~”唐云风一阵咳嗽,脸呛得通红。


成老先生反而满脸兴奋:“思月,多少秒?”


思月显然情绪也不再平静:“一,一百秒!”


“哈哈,好,好苗子!”


旁边的郭德刚,这时突然对着成老先生拱手躬身问道:“敢问,这可是口技门的蜡头功?”


蜡头功,属于口技门的基本功。


简单来说,就是你在练口技的时候,嘴巴前面放一根点燃的蜡烛。


无论你此刻在模仿什么,吐出来的气流大还是小,但有一点,蜡烛不许吹灭。


这很难。


别说练什么口技,哪怕就是平时正常说话,只要稍微吐气重一点,它指定被吹灭了。


而口技艺人最厉害的是,能做到烛光都不晃一下。


还得天上地下,鸡鸣狗吠,枪炮器械,模仿得无一不像。


这才是真正的大能耐!


当然,这是入门后学艺时的事情。


唐云风对着蜡烛吹口哨,则属于口技门常规的收徒测试。


考验两点,一是存气足不足,二是对气的控制力够不够?


一般六十秒,算勉强及格。


再往后,当然是时间越长越好,跟考试成绩一样。


而唐云风第一次,便坚持到了一百秒。


这简直属于绝佳的口技门苗子!


成老先生会如此激动,个中原由,便可知一二了。


听到郭德刚发问,他扭过头来看着他。


有些欣慰道:“嗯,你还知道蜡头功,不错?”


轻飘飘的一句话,却让郭德刚的脑海里顿时犹如炸雷一般。


他有些激动,又有些不敢相信道:“您,您可是口技门北派的成老前辈?”


“哈哈哈,江湖上的事,你懂得还真多。”


有了郭德刚问话的提醒,唐云风心中对老爷子的身份,猛然有了猜测。


不会吧?


怎么会遇到他?


这老爷子不是个中医大夫吗?


哪怕是赤脚的,也算呐?


中医,口技,您老这界跨了不止一个太平洋吧?


想半天想不明白,唐云风心里还是不敢相信。


他疑惑道:“您不是中医道的吗?”


成老先生扫了他一眼,悠悠道:“哼哼,年轻人,这世道没你想得那么简单,江湖人为了混口饭吃,哪个不是一身多艺的,何况我三十多岁便因伤隐退了,不多看点医书,这一身的旧伤谁来治?”


唐云风当即不说话了,直接对着他一揖到底。


这一礼,代表着江湖新人对一位江湖老前辈,发自内心的敬佩!


若论江湖地位,所有行当全部算进去,估计都没有几人比得上眼前这位。


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而他其中之一的身份,便是……口技大师!


口技,追根溯源,出现在春秋,但唐云风觉得应该更早才对。


为什么说更早?


后人知道的口技故事,便是孟尝君过函谷关,手下门客上演的那一出“鸡鸣狗盗”。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但是否有人想过,人家能用这门手艺骗开关门,就说明他的手艺已经很成熟了。


那他又是跟谁学的呢?


所以春秋,只能说明这门手艺成型了,并不能说明它才刚刚出现。


再之后便是又一篇众人毕知的文章……《口技》。


描写的是清朝某位口技大师表演时的景象,一桌一椅一人,上演了一出热闹的市井景象。


如果细心之人,便会发现,口技这门手艺的出现是跳跃式的。


其实,它真就是跳跃式的。


曾经出现过的这些技艺惊人的大师们,全都仅限于文字记载,真正的手艺传承全然消散于江湖。


最后到了清末民初,民间技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这其中也包含了口技、相声。


这时的口技,又分为南、北两派。


后来江湖上盛传的一句话,便是:南孙周,北二成。


南派不表,只说北派。


北派成名于当时天桥的一位老艺人……成宽。


因其飞叉以快著称,乃天桥一绝,人送绰号“叉成”。


同时这位艺人,正如刚才老爷子所说,江湖人一身多艺,他还会杂技、口技、戏法等各种绝活。


其中口技门的北派,便由他而立,也可以叫“成氏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