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玄幻小说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吧 > 阮朝与清朝 下

阮朝与清朝 下

  而这一次,从乾隆的视角,能看出什么呢?
  首先,绿营兵就是不堪用,还是八旗靠谱一点。
  这一时期,绿营兵纸面上的收入和驻防八旗是大体差不多的,骑兵饷银基本相同(2两),步兵绿营略高一点(1.5两)。八旗给的口粮比较多,因为不准他从事其他产业,要给他钱养全家,而且八旗得自备武器粮草。(当然乾隆这会儿,这个政策已经名存实亡了。八旗兵把自己的火器卖了都不少见……)
  京营八旗待遇更高,尤其是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等(就是和王伦手下一千人交战,撑住了三次冲锋的那些),每月有四两。
  另外这里需要注意,八旗饷银,也就是俗称的“铁杆庄稼”,是只发给旗兵的。八旗男丁如果没有爵位,也没有当上兵,那就领不到。
  八旗人口增长,但旗兵名额是一直不变的。到乾隆时,京城八旗男丁大概有60万人,而兵额只有12万。剩下五分之四的人,就没有铁杆庄稼,而且也不准种田、务工、经商。完全没有收入,没饭吃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反正朝廷不管,饿死了那是你自己事。(有爵位的人不到旗人总数1%,能不当兵还领钱的就是这些人,不过这只是极少数了)
  这还是待遇最好的京营,其他地方的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下,补兵缺成了旗人家庭的头等大事,但名额所限,大部分人无论如何就是补不上。乾隆试图减少八旗男丁数量,削减了大量汉八旗,但这种现象依然无法缓解。
  很黑色幽默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改善了很多旗人的处境。因为不少旗城覆灭,一下空出来一堆缺,导致剩下的旗人日子反而好过了。
  在乾隆看来,八旗明显比绿营战斗意志更好,而且成本其实也不高。但绿营表现再差,也不能不养,因为他虽然打仗不积极,但要是加入起义军,跑去反清,就会非常积极。王伦的手下就有这种例子,清朝自己显然是知道的,也没什么办法。乾隆不爽也很正常,不爽也没办法……
  其次,骑射就是好。战斗中,义军的不少军官和著名人物,都是被弓箭射死的(包括那几个女将)。而火器部队表现拙劣,大部分时候只能乱放枪,放完了就跑。
  第三,民间组织相当可怕。清朝官府一直在禁止结社禁止习武,但王伦部的水平如何呢?我们之前的描述里,好像除了几百人的教众,就是一群临时拉来的农民,但清朝人自己是记录过的。
  王伦义军在组织上,以十人为一组,五十人为一队,每队都有正副两个头目。家属坐车,士兵步行,马不多,一般都是军官骑马。军官把名字写在红绸上,系于马鬃。
  上战场前,义军军官腰间插小旗,在战场上以小旗子来指挥。军官和士兵,头巾有红、蓝、白三色,以此区分级别。扎营时,用牛马大车数百辆回环禁护,前后建营十数里,枪刀旗帜排列严密,旗杆上揭起大纛,夜则悬大灯,光照远近,军容甚盛。(秦震钧《守临清日记》)这实际上已经很有正规军队的色彩了,清军一开始打不过他们,也不算意外。
  而且,巡抚徐绩自己都奏称,义军“攻城只杀官劫库,不害百姓”。俞蛟《临清寇略》记载:“至之日,听国师梵伟之谋,伪收人心,不杀劫,一切食物,均易之以价。有一贼食人梨而少与值,立斩之,而倍以偿。于是无知细民,咸谓贼无所害;而稍有知识者,亦图苟安,不思远避。”显然,在这方面,管束也是很到位的。
  而且,虽然用清水教进行宣传,但他们这个教,也不是个排他性的宗教。当地回民就有参与王伦起义的,甚至包括一个回民武举人,和几个文武生员。
  而建立这个组织花了多久呢?清朝自己的调查显示,王伦传教也就只用了三年。
  显然,清朝对于民间的约束,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要知道这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事情,是很多人平时印象里,清朝的严酷统治、愚民政策达到巅峰的时候……
  第四,民间宗教文化是反清的利器。这种民间宗教和社团,在清朝,几乎是遍地都是,而且基本上都在宣传反清。乾隆的对策就是扩大文字狱,希望从民间抓出来想造反的人。
  乾隆时期文字狱的特点,一个是数量急速增加,一个是重点变化。
  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大约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绅、名士者至少二十起,占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而乾隆年间,则多数是下层知识分子及稍解文义的平民。在约一百三十起文字狱中,下层知识分子(童生、秀才、监生、武生等)占近四十起,平民五十多起,二者合计,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清朝文字狱》)
  而在乾隆执行文字狱的过程中,他真的抓到过准备造反的民间团体——因为民间团体也确实经常用宗教册子、童谣之类的方式进行反清宣传。全国都在这么干。
  总结下来,乾隆的教训就是,要加强八旗,要看重射箭,要加大力度防汉人的组织,要加大力度搞文字狱。
  这些当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治本的,连标都不一定能治。关键在哪,又没法说,更没法改,那就只能这么硬压了。
  至于能不能压住,那也当然是压不住的。
  二十年后,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波及川、楚、陕、豫、甘、湘、黔、赣、皖九省;历时九年零四个月,前后与十六省清军交战。清朝战死一二品大员二十余人,副将以下将佐四百余人,耗费高达二亿多两白银。朝廷在川陕等地的基层几乎彻底崩溃,只能放权给当地地主,依靠团练来勉强维持。
  纵观历代王朝,几乎就没有跌落这么快的。其他朝廷,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开始倒计时了。
  而乾隆本人,对于清朝的治理,是很自豪的。他总结说,“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这个总结除了没把民怨考虑进去,基本上算很完善了,而清朝实际上也确实避免了其中绝大部分问题。然而就是他考虑之外的因素,把清朝摧毁了——如果没有洋人,还会毁灭的更早。
  所以之前才说,清朝是耗尽了君主制能量的“终末王朝”。当导致传统王朝灭亡的上层原因都排除了,却还不能阻止灭亡,那还能怎么办呢?
  “周期律”显然不是“无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周期律的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了。在具体措施上,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上文的介绍里,大家能看出,清朝的很多地方跟不设防差不多。驻防军队也和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不断地三五百地去送,很久才反应过来。而且即使正规军出动,依然是你凑一千我凑五百,甚至连这一千人都不能一起出动,舒赫德的军队实际上是二百人一停地调动的。
  原因在于,清朝真的不敢放任更大规模的部队集结和调动了。时间长了,甚至失去了这种能力。而且不仅是绿营不能大规模集结,连八旗都不能(旗人一样会想造反的……)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清朝的各种怪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之前,形容清军战斗力的时候,就说过,清军不是强弱的问题,他的战斗力是魔幻这个级别的,几乎让人找不出什么规律。原因大概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