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玄幻小说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在哪里连载 > 注释:合法性授权逻辑的变化 下

注释:合法性授权逻辑的变化 下

  第2级:朝廷为核心、人类间接授权的时代
  随着天的神性快速消退,天子的神性也在跟着丧失。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低合法性王朝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从其他方向找办法弥补。
  *
  2.0级:
  合法性的继续丧失,与低法理政权的勉力维持
  标志:对天本身的否定,对天和天子神圣性的彻底破坏
  例子:两晋南北朝,五代,等等
  因为范围很宽,所以还可以细分
  *
  2.0.1:“换天”
  从1.1级开始,对王朝的不满,和对其合法性的质疑就越来越强烈。当王朝无法证明,自己符合第一级中的“民——天——天子——朝廷”授权方式时,就会受到抨击。
  西汉时期,士大夫就开始借助谶讳,打击其中的“天授权天子”这一环节,以此威胁皇帝,不要过于放飞自我。按照这个理论,如果天子水平不行,上天就会换人。公羊家所说的“革命”,也就是改换天命,就是针对的这一步。
  而新莽政权之后,大家发现,通过接受禅让更换有德的君主,这套也没什么用。所以这种话术已经没有太大说服力了。
  战国到西汉,很多人是真相信禅让能解决问题的,但东汉之后,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走个形式,本身什么用都没有。
  而且,另一方面,皇帝也开始大力宣传有利于自己的谶讳,借此宣称,上天还在不断发证明,保证授权还在继续,以此弥补自己合法性的缺失。
  到这个时候,通过在上层进行换人,来实现改变,这条路应该是走不通了。所以,当王朝的统治恶化到难以忍受时,士大夫转而寻求向下发展,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太平道的出现。
  太平道的理论比西汉时更激进。他的思路是,既然皇帝开始用谶讳强化天——天子关系,那我就不针对这里了,我直接针对天。与其在上层相互妥协,在天的框架下换天子,不如直接组织民众,连着这个天一起掀了算了。
  太平道和黄巾军的影响非常重大。他们创造了农民起义在组织上的历史记录,一直到近现代才被打破。而且,他们还开启了法理上的先河,成了中国之后几乎所有下层起义,通用的模板。
  可以看到,认真一点的农民起义里,几乎都有宗教的存在。因为“天”作为合法性来源,在一切政权里都是不可或缺的,农民军要形成组织当然也需要。而建立新的合法性、取代朝廷的合法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借助民间宗教,直接换一个天神。
  同样,这也是和朝廷,乃至和整个现有王朝秩序,最彻底的决裂。到这一步,就和天子,还有整个朝廷,进入不死不休的境地了。因为哪怕执政权力,甚至军权,都是可以妥协的,但祭祀权这东西,是没法让步的,只能打到其中一个完蛋为止了。
  注:
  这地方有个小窍门。
  当你看到一个人,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人,在批判历代的反叛者时,特别执着于“宗教”,那他要么根本不懂合法性问题,要么就是替旧合法性拥有者辩经的。
  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里,正常人关注的首先都是人,要指责,也是滥杀无辜或者管理者腐化这种事情。至于合法性认证过程中,这个“天”到底是哪个神,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战国之后也早就没什么人在乎了。(刘邦自己都能瞎捏一个)
  尤其是那些喜欢说“正道”、“邪教”,指责“破坏中华文明”的,基本都是给人辩经的,因为这个套路太古老了,从古代士大夫指责黄巾军,一直用到民国大师指责红军,就没变过……我跟人辩经次数多了,对这种都快条件反射了。
  实际上,“换天”才是最中华文明特色的行为,因为只有祭祀权相关理论发展到这一级,整个文明上下的思维方式发展到这一步,才能玩的起来这种操作。别的不说,一神教国家你让他换天,他换得了么?他哪有这本事……
  *
  2.0.2.百家的衰亡
  太平道虽然也打着黄老旗号,但他其实是非常驳杂的。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的理论,都能在里面找到。因为他其实是上层路线失败之后,百家对政治理想进行的另一次探索。
  太平道的合法性叙事,是把原来的“民——天——天子——朝廷”,换成了“民——黄天——大贤良师——地上天国”,而且这个地上天国,其实就是个理想化的汉朝。
  (另外这个“大贤良师”的称号也很有意思,他没叫皇帝没叫教主,叫了这个……离题比较远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思考下)
  但这次反抗行动,最后也失败了。而且不仅是太平道,道教其他路线,也都没有成功,最后全都沉寂了。
  早期道教的失败,也是诸子百家的落幕。
  注1:
  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基本逻辑、最终理想,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竞争,更多的是对于实现路线的不同理解。
  这里还有个基本概念,就是“百家”的“家”,真正的含义不是儒家墨家那个“家”,是“孔子家学”、“墨子家学”、“庄子家学”这个家。
  百家的核心不是学派,而是诸子。学派是后人给的分类,现在常用的划分标准,是汉书里面确定的。但是,一方面,班固那会儿距离春秋战国已经很远了,他的划分也不一定合适;另一方面,诸子的思想也不见得单纯,往往兼有各个大类的特点。也是因为如此,百家从一开始,就是没有明确界线的。
  到了汉朝之后,百家之间的区别就更加不明显了。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百家不是宗教,他们是政治哲学。
  对宗教文明下的那些教派社团来说,区分彼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人”识别出来,维持教团的存在。
  但百家都是中原的环境下产生的,对他们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有用”,不是搞教派区分。所以,后学肯定会选取各家里有价值的部分,然后糅合起来,继续发展。
  战国到两汉的诸子,都是很聪明也很现实的人。区分的再清晰,经义再纯正,如果理论没用,那就根本没人理你。这些人对维护学说纯正就没什么热情……
  比如诸葛亮,他家家学也教五经,但他自己真正专精的是“申韩之学”(申不害、韩非的学说)。后来刘备给刘禅安排学习教材,让他读《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申》、《韩》、《管子》。后面那三本就是诸葛亮编注的。
  那刘备和诸葛亮到底学的是哪家呢?起码刘备是不在乎的,他还觉得就该学的杂呢……
  注2:
  说百家争鸣在秦汉大一统时结束,其实也是个伪命题。
  首先,百家里主要的“家”在两汉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在继续发展。之所以不显眼,那是因为大家更喜欢给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贴儒墨道之类的标签。到汉朝,学者们的思想已经混杂的很厉害,一般也就不这么归类了。而大多数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究这些历史细节的,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百家突然没了……
  其次,百家里消失最多的,反而是在战国当时。因为那会儿竞争很激烈,而大部分“家学”其实延续不了多久。作为中心的学者去世之后,可能很快就直接被其他人吞并,或是遗忘了。相反,能从战国延续到汉朝的,都是些战争年代,大浪淘沙几百年留下的狠人。这些学说没那么容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