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玄幻小说 > 哈利波特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 偶然与必然

偶然与必然

  如果把近代的各种事件,都捋一下的话,那近代的这种趋势,其实不是因为中国“突然落后”,而是英国“突然发达”。
  这个突然,不是说单独对比中国时很突然。因为哪怕在欧洲,它也非常突然。
  甚至,这个事件对于欧洲的改变,比中国还大得多。它彻底改变了欧陆的力量对比,让第二个千年以来,基本一直位居欧洲第一的法国失去了称霸希望,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也让欧洲在这二百年间,始终无法更进一步地整合,至今依然是碎一地,进度甚至不如近代。
  除了生产力方面,在思想领域,也充满了种种想当然的猜测。
  比如很流行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专制,所以思想愚昧”,这个逻辑就有很大问题。因为欧洲的启蒙思想恰恰就发生在最专制的法国,而不是贵族共和的国家。启蒙思想出现的时候,也是法国处于专制王权正在强化、达到欧洲巅峰的时候。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启蒙运动就不可能出现在髪国,甚至也不可能出现在贵族力量更强的英国,出现在波兰还差不多。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之类的要素,和这一套思想变化,也不见得有必然关系。
  现在推崇的“西方价值观”,往往挂着英美的牌子,但其中的主要理论,尤其是中国人喜欢的那些价值观,大部分都来自法国,而不是当时最发达的英国。
  而现实是,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缓慢。资产阶级直到1850年代才算成形,工业化也是拿破仑三世任内完成的。启蒙思潮总不至于被100年之后才成形的人群影响。
  大革命和之后的法国政权,逐渐破除了封建制度,但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大量自耕农,和依靠村社公共土地生存的无地、少地农民,构成了法国人口的主体。同时这些农民也大量参军,构成了军队的主体。
  英国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圈地带来的巨额资金和近乎不要钱的劳动力,但法国没法效仿这个操作,否则国家恐怕都维持不下去。
  但早期工业的环境相当恶劣,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中世纪农民。不采用其他手段,农民是不会乐意主动去工厂的。法国无法使用英国的操作,就导致工厂缺乏劳动力。而且,因为工厂成本太高,利润下降,对资金缺乏吸引力,导致财富流向其他领域,而不是实体工业,更加减缓了工业的发展。
  而这个“学不来英国”的现象,不止法国有,其他很多欧洲国家也一样存在。
  同样,如果把中国丢到欧洲,清朝也是基督教文化,也是本民族统治,就能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上,胜过英国么?这个可以参考法国。因为欧洲国家里和中国最相近的就是法国了,而他面对的情况,和清朝江南是颇为相似的。
  中国的自耕农比例,比法国高一些,单看江南地区,差距则不大。
  清朝江南的自耕农比例,一般占农村人口的大约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占有全部耕地的约三分之一,地主的比例占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北方的自耕农比例要更高)(《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到民国时期,根据湖南大经师的调查,当地农民占有的土地还有百分之三十。(《寻乌调查》)
  相应地,在19世纪上半页,法国的小农和以下的农民,占有全国耕地的32.5%,人口比例占土地所有者的89.3%。剩下的将近十分之一,则是中、大土地所有者。法国农民和地主拥有的土地面积更大,但比例和江南是差不太多的。(《对19世纪法国小农经济的历史认识》)
  19世纪初,清朝江南地区的城镇人口比例,大约是23.1%,而1846年法国是24.4%。(《明清江南城镇——基于空间观点的整体研究》)
  所以这会儿,可以把法国叫西欧小大清……
  因此,我们上面的问题也可以回答,那就是不能。因为哪怕对于欧洲国家来说,英国都是个例外。
  民主啊,自由啊,理性啊什么的,影响当然是有的,但它对于工业的意义,乃至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显然远远算不上重要(有时候甚至还是反面因素)。
  通俗论述里,特别喜欢把整个西欧糅为一体,甚至把整个“西方”糅为一体,造成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假象,实际上却不见得是这样的。
  当时突然爆发的生产力和工业革命,与这些哲学观点和政治理论,并不存在严格的关联。不是说有了“西方价值观”、“西方思维”,就能自然而然实现的。
  这些要素在当时,甚至和军事力量都没有太大关系——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而且是个小农国家,但它依然能把一堆欧洲国家按着打。
  而后来,法国走向共和的过程,也和中国几乎是一个模式。一开始有大量的君主支持者,形成了一度强势的君主派和立//宪派,但当君主反复证明,自己无法代表本国利益的时候,人们就渐渐放弃了君主作为合法性授权一部分的模式。
  (前面合法性部分介绍过。法国人开辟了民族整体给政府授权的模式,而国王/皇帝即使反复论证自己是民族的代言人,也无法避免地越来越多余。中国走不了立//宪道路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更深入来说,“启蒙”时代本身,原文也不是“启蒙”,那个词的意思是“光明”。既然叫光明,那就有对应的黑暗。而这个黑暗,就是当时人理解的中世纪,教会的那套以神为中心的理论。
  为了对付这个敌人,启蒙思想家倡导以人为核心,以人自己的思想取代盲目的信仰。一系列的概念,比如自由,理性等等,都是围绕这个大目标衍生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启蒙思想家都只是在宗教与道德领域进行哲学思考,试图反对基督教的权威。哪怕后期出现了由此而生的社会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也不反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并没有通俗叙事里那么“进步”,要去推动民主、共和。
  很多人的政治观点,都未必有黄宗羲、顾炎武激进,而活到了大革命时代的启蒙作家,甚至纷纷投向保守派,反对革命。以至于现代有个观点,认为启蒙运动引发革命,是后来的革命者硬给自己找了个思想前辈。
  因此,启蒙思想的推动作用是存在的,但也是是间接的。这种影响的方式,欧洲学者已经研究的比较深入了。但问题是,这些作用效果,并不是法国相对于中国的“特色”。
  比如启蒙思想家们最大的目标,用人代替神作为核心。“自由意志”和“理性”这些概念,其实就是针对宗教的概念,用来反对基督教的“神性是善,人性是恶,所以要有道德,要向善,就要遵从神性”那套说法的。
  这个语境里的自由意志,是人免于被神束缚的自由;理性则是人脱离神之后,依然保持“善”的工具或者说方式。至于这个自由意志是不是要有选举自由,理性是不是要和科学绑定,都是另一层面的内容了,很多都是后世加进来的,甚至不一定合乎当时人的意思。
  但这些理念,在中国,都是几千年前就完成的了……
  脱离神这方面,中原文明成功的非常早,早到大家经常忽视这个区别了。所以现在说中原文明的人没有自由意志,其实是个很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