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玄幻小说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刺猬猫 > 背景原型介绍

背景原型介绍

  (一口气发完了。需要说明的大概就这么多了。应该不会出现梗看不懂的了……)
  婚姻:
  汉代男青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结婚。结婚的最大问题是没钱。
  当时的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先秦时,婚礼是一种幽静的仪式,在晚上举行(婚就是昏),也不进行庆贺宴饮。汉代时,社会风气喜欢热闹,人们热衷享乐,婚礼也变得奢侈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聘礼的负担。为了娶媳妇倾家荡产的都有,当然更多人压根就没钱结婚。女方地位越高,需要的聘礼越多,但男子的收入不见得够用。实际上有的基层官吏都娶不起媳妇。
  (PS:对主角来说,这是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如果聘礼不够会被人笑话。财产上依靠女方更是如此,会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得极力避嫌。(看秦汉时期赘婿的地位就知道了。)
  另外当时的结婚年龄也提前了。从现存资料看,先秦时期女子十五岁以上结婚的不少,但汉初开始结婚年龄进一步下降。
  从出土简牍看,十三四岁就结婚甚至生子的都很多。
  当时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古礼其实是主张晚婚的),不过社会风俗一直在变化,他们自己也得按照习俗来。
  (PS:所以小钱程十四岁就想让白芷和他结婚生孩子是很正常的想法233)
  秦律里打伤了妻子是犯法的,处罚和妻子殴打丈夫一样。(从简牍看真有大秦猛男被老婆殴打的……)汉律原则上允许丈夫笞打悍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规定似乎很模糊。
  *
  关于异族通婚:
  在当时没什么问题,哪怕周礼里都不管的。
  (周天子自己就喜欢娶戎狄女……姜戎、申戎、赤狄都出过王后。
  诸侯们就更多了,晋国整天和赤狄白狄通婚,嫁娶都有)
  对这种事情的舆论风向转变可能源于宋朝。(朱熹认为“中国结婚夷狄,自取羞辱”)。之后这些行为渐渐就不可接受了。从民间到和亲都是如此。
  到清代,番妇入境都不行。签订南京条约时,清政府针对草案抗辩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禁止番妇进入通商口岸。对待割地都没这上心……
  *
  关于祭祀:
  先秦时的祭祀父系母系都有。比如虞国,是舜的后代,但也祭祀他的岳父尧。当时的祀谱里是双轨并存的。
  周人自己也祭祀殷商的祖先帝喾,因为联姻过。文王的正妻、武王的母亲太姒就是殷商来的。(“帝乙归妹”就是这件事)
  现代人在周原的卜辞中,发现周人给商王文丁、帝乙都建立了宗庙。(帝乙是文王的大舅子,文丁是文王的老丈人)
  总之就是娶了人家公主就要祭祀人家的宗庙。
  (PS:所以书里的娘化也是不碍事的,按古礼祭祀就行,和历史进程不矛盾(严肃))
  其实从出土铭文看,周代的王后很多直接参加战争的。周康王、昭王、穆王的王后都参加过战争,统帅过其他将领,还因为军功对大臣进行赏赐。另外这些人也主持祭祀和仪式。不过史书里少有此类记载。
  另外史记里对殷商祀谱的记录很精确,但只记了一半。所有王后都被无视掉了,不知道为什么。
  唯一一个留有日名(一个字+一个天干,例如大乙、祖甲、母戊这种)的贵妇是妲己。
  *
  关于历史:
  古代学者对上古的情况有一些迷之准确的理解。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论述过这类问题。在当时这可能属于广泛传播的知识。
  不过古人对“历史”的界定要严格的多。
  最早研究这些的是商王祖甲。他考证祀谱,认为商王的谱系上,上甲微之前的先王传说性质太强,事迹无法确认。所以之后对祖先的祭祀都改为从上甲微开始。
  上甲微手下有一名史官也在祭祀的范围内。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官。上甲微大约是公元前十九世纪的人。
  古人考证上古历史时一直苦于材料不够。他们对此是很谨慎的,“文献不足”就是孔子的原话。主角在这方面也会很计较的。
  *
  关于当时的思想流派和诸子百家:
  百家之间的联系其实很紧密。
  孔子向老子请教过。
  墨子年轻时候是跟着儒家上学的,后来认为儒家学说不靠谱,干脆自立学派。他弟子禽滑厘本来是子夏的学生,后来也跑去跟他了。
  吴起的老师有说是曾子,也有说是曾子的儿子的。
  (另外一直有人认为吴起参加了《左传》的编撰。不少史书对战争的记录其实很一般,但《左传》是战争描写最精彩的书之一了,因为左丘明拉了吴起当军事顾问。)
  (PS:插一句,司马迁家其实算不上史学世家,也就从他父亲才开始。他八世祖是秦国的司马错,灭了蜀国的那位;六世祖是白起的部将司马靳,参加过长平之战;到他祖父的时候,还有五大夫等级的军爵。他家是正经的秦人军官……)
  也有人认为吴起和慎到、李悝等人都是子夏的学生。
  (孔子告诫子夏不要当“小人儒”,然后子夏教出来一堆法家……)
  当然那个时候的学派之间,也没有太明确的划分。
  因为秦朝时间很短,战国、秦、西汉其实连接的很紧。所以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有说法认为刘邦小时候见过信陵君。)
  荀子的一个徒弟叫张苍,是李斯、韩非的师兄弟。在秦朝时他当过御史,后来当了汉文帝的丞相。他的弟子就是贾谊。
  ——这样的人物属于哪个学派,就很难说。
  再加上汉代兴盛的是经学,而不少经师的师承都来自荀子,所以荀子的地位比后世高很多。荀子的各路弟子都推崇他,结果就更分不清了。
  百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多紧张,基本止于口头对喷。(不会因为观点不一样就要烧了人家的)
  那年头所谓“儒家”更像个教育机构,什么人都教。学生后来搞出自己的学说也是常事,没人太在乎。
  他们自己流派也很多,整天互喷。一样有法家倾向的子夏、荀子两支都天天互喷……
  秦朝时期一样继续存在。孔孟没有去过秦国,但荀子去过,而且评价很不错。他们学派和秦国的矛盾其实没那么尖锐。
  “焚书坑儒”这个词是后世才有的,当时针对的主要是骗了秦始皇钱、不干活还骂他的术士。
  秦代朝廷里就有一堆儒生。像叔孙通、浮丘伯、伏生这些人,都是领秦始皇工资的。(博士有六百石的俸禄,已经不错了)讨论国事的时候也让他们发言,和政策相悖的时候也没把他们怎么样。这些人到了汉代依旧在讲经授徒。
  汉代初期思想界的霸主是黄老,儒法都是被压制的对象。
  汉武帝和大部分掌权者对使用哪个学说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早期他支持儒生、法吏,主要也是希望借助他们对付豪族和外戚。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实际控制权力的是太皇太后窦氏。她推崇的也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一直想亲政,但是始终没办法。
  汉武帝刚继位时,第一波倒霉的是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第二波就是看起来声势很大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