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玄幻小说 > 剑与魔法与国家 > 本土化的影响与失败的例子

本土化的影响与失败的例子

  本土化的失败与庸俗化的必然趋势:
  民族理论虽然多次发生变化,但总体脉络是十分清晰的。近现代民族概念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夷观、天下观。清末的民族理念,很多都直接来自明末清初的思考和著述。而之后,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大师级的人物,进行理论论述、总结和发扬,让这方面的理论逐渐理性化、实用化、系统化。
  如果考究历史,那么,和民族概念一样,男女平等的理论基石其实也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对待女性,并没有教义式的歧视(亚当的肋骨这种),而主要是经验性的总结(妇人不能干政——因为之前干政出事儿了),这种经验是否可靠另说,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实用思维。按理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该比西洋更简单的,因为只要证明“我值得这个待遇”就行。
  另一方面,和其他任何历史上的群体一样,清末民国的女权主义者,也不是受到了洋人的神启,就凭空出现的。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的发展和教育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受教育人口快速增加。教育不仅在向下层男性普及,也在向下层女性普及。
  可能比较反常识的是,在清朝,受教育妇女也是大量增加的。
  因为传统士大夫群体,实际上并不反对女性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接受教育,他们争执的重点是怎么教、教什么。而且就算有人反对,实际上也没能阻止教育的推广。对教育的执着可能是文明内核层面的东西……
  教育普及的最直观结果,是清朝女性文人的数量和阶层分布都大幅度扩展。《全清词钞》收录女词人490家,占词人总数六分之一。《历代妇女著作考》收集清朝女性文人3500多家,几乎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以往都很少出现的现象。
  明朝后期开始,对以往管制女性的质疑渐渐出现。明清之际,可能是思想领域的强烈冲击和由此而来的深刻思考,使得转变进一步加速。史家和文坛开始认定,女子的才学,是重要的评判标准,而非与道德互斥的概念。
  上层知识分子开始有意教育女性弟子,一些女性高级知识分子也在开坛授徒。家族多以女性成员有才名而自豪,对于创作持鼓励、赞赏态度,乃至主动帮助教育和宣传。
  清朝前期,女性组成的文学社团就开始出现,一些男性社团也开始接纳女性成员。到清朝中后期,已经超出家族、友人范畴,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民族的团体。
  文化、教育需求的发展,也让下层知识妇女获得了更多空间。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职业从事文学创作,乃至借此脱离家族自立的中下层妇女,女性教师也出现了。
  这些变化,对于清朝的统治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积累到清朝后期,整体环境已经十分“别扭”了。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是一个大趋势。另一方面,清朝却不能放松自己的统治秩序。但是,任何人,只要有了知识,就必然会寻求对应的社会地位,这种事情之前历史上见过太多了。
  和战国、唐末的男性知识分子一样,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如果继续增加,必然会引发整体局面的变化。
  而且,这个变化,和隋唐那种“女性地位提高”,原理上并不太一样。这一次,不是贵妇们在家族框架内进行的权力游戏,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中下层基础。
  那么,这又回到了我们反复复读的老问题。
  我们之前讲近代文明和皇权终结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如果没有外来的影响,中国自己能否结束皇权?能不能实现工业化?还是说,这些近代化要素就像“神性”,不可能自我出现,必须有人给你“神启”,才能触发?
  (对这个概念没有直观感触的话,可以去看米开朗琪罗的《上帝创造亚当》。上帝用手指碰触亚当,就是个赋予“灵性”的动作。然后,被赐予者才算拥有了灵魂。)
  欧美主流文化对神启是十分看重的,这也是他们进行扩张的最大动力之一。当初义和团兴起之后,一些欧洲人最愤怒的就是“清朝人一向排外,对西方文明不感兴趣”,“我们主动给他们送去福音,没承想他们不仅充耳不闻,反而杀害我们的传教士”。
  但反过来想,“必须被西方传授”,到底是一个宗教概念,还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个问题,在女性权力问题上也是一样的。中国到底能不能靠自己实现男女平等,还是说必须依靠外来教义传入?
  回头看历史,自己实现,也不是没有尝试。而这就是个比较冷门的例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平等口号并且进行了尝试,包括禁止娼妓、禁止缠足、提倡婚姻平等、禁止买卖婚姻、简化结婚仪式等。还把妇女组织起来,进行劳动生产和群众性卫生运动(集体捕鼠灭虫之类的)等。可以自由出行乃至骑马,也可以和男性一起参与公共活动。
  太平天国十分重视宣传和思想教育,经常召集百姓,听官员宣讲,称之为“讲道理”。按亲清朝的文人记录,讲的内容十分广泛。招募新兵要讲道理,征集粮草要讲道理,军队出征要讲道理,颁布军令要讲道理,遇到需要处罚人或是面对艰难任务,也要讲道理……
  清朝文人对此十分不解、愤恨,认为“最无道理者,曰讲道理”。不过太平天国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并且随着发展,开始正规化,有了固定的“礼拜堂”和定期的宣讲、集会,部分履行了学校的功能。妇女不但可以一同听讲,有时,讲课人自己就由妇女担任。
  太平天国设有专门的女馆,由女官督导,识字的妇人担任教师。入馆的妇人,每人都分发书籍,进行学习,还有定期的考核。太平天国高层也会按需求招募有文化的女性,进行考试,达标者可以去官府担任文书和办事员。
  太平天国的教育措施,虽然很粗糙,有些地方也还是落后,但它说明当时民间已经有了成规模的、有基本知识的女性。对女性普及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有知识的和可以培训的女性,并不一定要排斥在主流职业之外。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最基本的可行性问题——妇女受教育对社会是可能,且有必要的;受教育妇女可以在社会中自立。之后的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因为,正如前文所说,中原文明是一个“贵族扩大化”的文明。像这样受过教育的人,就算部分过了“士”的门槛。而有资格成为“士”,才算是一个位格上“完整的人”。
  太平天国的尝试,客观上就是在碰触这个门槛。它也证明了,中国文明自身确实有这种趋势和动力。因为,虽然披着基督教的皮,但这部分内容肯定是本土原创,而不是跟洋人学的——这个时候,洋人自己都没有女教师、女神父,更没有女公务员,到底谁学谁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