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历史小说 > 扬明txt下载 > 第1340 章 大明军校?

第1340 章 大明军校?

  
    陛下,平辽伯熊廷弼一向对大明忠心耿耿,从不二心。"

    不知过了多久,就当暖阁中气氛已然沉闷的有些吓人,甚至英国公张维贤都打算开口相劝的时候,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声音终是在暖阁中响起。

    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因为朝廷的注意力尽数集中在陕北的"民乱"及苟延残喘的建州女真,倒是忽略了辽东经略熊廷弼麾下尚有十余万大军的事实。

    规模如此大的军队,尽数由一人掌控,只怕换谁坐在天子的位置上,都会有所忌惮。

    而远在辽东的平辽伯只怕正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不止一次的上书天子,请求回京面圣述职罢。

    "平辽伯的忠义,朕自然是知晓的。"

    "老师多虑了。"

    出乎孙承宗的预料,案牍后的天子神色依旧如常,没有半点异样,就连声音也是毫无波澜,好似全然没有意识到辽东十数万人马尽数集中在熊廷弼一人手中对于朝廷的威胁。

    "陛下?"

    闻言,孙承宗脸上的狐疑之色更甚,作为最早追随在朱由校身旁的心腹重臣,他自是判断出朱由校刚刚的语气不似做伪。

    但若是朱由校依旧信重熊廷弼,为何有如此一问?

    "平辽伯熊廷弼受任于危难之间,拯救辽东军民于水火之中,其功绩足以载入史册..."

    依旧是没有正面回答孙承宗的问题,案牍后的天子只是微微眯起了眼睛,默默的讲述起熊廷弼的功绩。

    听得此话,阁中几人均是下意识的将目光投向辽东,仿佛能够一眼千里,瞧清楚那位力挽狂澜的辽东经略。

    正如案牍后的天子所说,"萨尔浒之战"过后,举朝上下为之一颤,就连幽居深宫多年的万历皇帝都被惊动,紧急任命熊廷弼为辽东巡抚,经略辽东。

    熊廷弼就任之初,正值辽东军民人心惶惶的危机当口,如此局面下,熊廷弼不顾众人的反对,冒着风雪,亲自行至抚顺,收拢阵亡将士的遗骸,并聚集将士。

    经过熊廷弼的一番筹措,大明才重新于辽东站稳脚跟,待到天子继位之后,更是对其委以重任,事事听从,这才有了如今辽东平定,建州女真覆灭的局面。

    "朕只是有些可惜,平辽伯如此文韬武略,若是日后只能蹉跎时光,未免有些可惜,乃是我大明的一大损失..."

    迎着孙承宗惊疑不定的眼神,案牍后的天子轻轻抿嘴,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如此直白的话语,沉沦官场多年的孙承宗如何听不懂,不由得顺势拱手说道:"待到平辽伯归京之后,或可请其出言铸书..."

    自古以来,武将出言铸书的例子便是屡见不鲜,最为经典的便是自春秋传递至今的"孙子兵法"。

    "帝师所言自是一个办法,但朕这两日遍观史书,却是偶有所感.."

    "若说如今活字印刷术盛行,刊印成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寻常士卒仍是难以负担。"

    "不若于京中设立军校,类似于国子监,自军中选拔,继而送入京中加以培养..."

    在孙承宗及张维贤不可置信的眼神中,朱由校缓缓将后世"军校"的概念透露给身前众人。

    历朝历代,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君臣相疑亦或者皇权不负的例子便是屡见不鲜,前宋之所以重文轻武,对武将大力贬斥,不就是因为有感于五代十国的教训,兼之宋太祖赵匡胤得国不正。

    在这个交通不算便利的年代,地方军阵有所哗变,中枢经常要旬日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知晓,待到中枢做出应对,并且付出实践之后,只怕地方形势早已大为改变。

    尤其是大明传承多年,地方将校传承多年,势力错综複杂,已然具备了"军阀"的雏形。

    值此情况下,朱由校改革军制的念头便是愈发坚定。

    "陛下,只怕适得其反呐..."

    经过最初的错愕过后,孙承宗终于缓过了神,有些複杂的瞧了一眼案牍之后的天子之后,方才迟疑的说道。

    聪慧如他,如何不清楚天子的这番举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军中将校尽数变为"天子门生",让这些将校逐渐取代将门世家的位置。

    但如此举动,却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连那些国子监的士子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兵书也是避之不及,遑论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士卒。

    若是强行将其灌输给士卒,与前宋那些……
............
内容不完整?請访问笔趣789(ЬⓠᏃᎳ⑦⑧⑨.CΟM)阅读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