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其他小说 > 万历皇明 > 第七章:张居正的舞台

第七章:张居正的舞台

  

书房中的烛台静静燃烧着,时不时迸溅出几个火花。


万历坐在书桌前,在一枚牙牌上写字:“谨天成、任贤能、亲贤臣、远奸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


一共三十六字,共十二件事。


小太监孙海站在万历的旁边,眼睛时不时往这边瞅着,想要搞清楚在干什么。


万历看到了孙海的小动作,只不过毫不在意。


将手中的毛笔放下,吹着牙牌上尚未干燥的墨迹。


墨迹稍稍干燥后,万历看向孙海:“你拿着朕的牙牌,找工匠把朕的字迹全部镌刻在牙牌上,朕明天视朝时要用!”


孙海急忙从万历的手中接过牙牌,急匆匆的离开了。


万历站起身子,走出了书房。


迎面吹来的冷风将困意吹散了不少,今晚是个阴天。


胡涍的回归已经成了定局,这次冯保输了。 记住网址http://www.mianfeizhuishu.com8。com


可他的势力还在,想要掌权,依旧有很远的一条路要走。


饭要一口口的吃,不能太过着急。


万历并不想除掉冯保,或者将其废掉,留着他,还有很大的用处。


宦官是个好工具,用的好了,会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让他当一个背锅侠,再好不过了。


冯保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若是能收为己用,对万历的好处最大,若是不行,再思虑除掉的事。


为君者,不能偏听偏信,要调和阴阳,要不动如山,要懂制衡。


张居正后续还会发动进攻,他的目的是冯保背后的司礼监。


如果张居正彻底的打服司礼监,对万历可不太好。


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压在万历头上,也是一种折磨。


冯保在司礼监中根基很深,加上他这么多年在朝中布局,如今能和张居正相抗的人,后廷中只有他一个。


至于张宏、张鲸他们,资历还不够,根基还很浅,让他们和张居正扳手腕,还不够格。


让张居正和冯保相斗,万历居中调和,这样好处最大。


......


风静静地吹着,窗外漆黑一片,冷意萧森。


万历打了一个哈欠,从床上爬起,任由宫女和太监摆布,穿戴红底金绣十二龙袍。


洗漱完毕后,尚食监送来了早膳。


饭菜不多,一碗稀粥,一个油饼,一叠羊肉外加一叠小咸菜。


万历吃的很香,像是吃山珍海味一样,很快就将这些东西吃完了。


外面依旧黑暗,万历踏进了黑暗中。


冯保带着皇帝仪仗在外早已经等候多时,他此时没有了往日的嚣张,对眼前这个年幼的皇帝刮目相看。


万历看了冯保一眼,随后大踏步的往前。


视朝便是早朝,也就是御门听政。


这可是个苦差事,大约五点左右开始,顺利的话,要一直持续到八九点,要是中间再有些耽搁事,那时间就长了。


御门听政,主要地点就在太和门,皇帝坐于太和门前,文武百官站在皇帝之前,禀报事由。


也是因为上朝太过劳累,所以明朝的皇帝,也就朱元璋、朱棣和崇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皇帝能坚持。


正德、嘉靖以及隆庆这几个皇帝,几乎从来不上朝。


等万历登基后,张居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规定了皇帝的视朝时间。


张居正的目的和李太后异曲同工,都是想培养出一个彪炳史册的明君。


等万历来到太和门前时,这里已经站满了官员。


寒风凛冽,天空阴暗,让人忍不住的发抖。


万历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坐在了皇位上。


大汉将军手持火把,将周围照亮,万历一眼望去,前面的官员黑压压的一大片。


一番见礼之后,纠仪御史面奏:“启禀陛下,查点文武百官失朝者,抚宁侯、新宁伯等一百一十九员。”


万历点点了头,道:“朕已知晓,且退下吧!”


等纠仪御史退下后,万历再次说了起来:“一日之计在于晨,朝政乃军国大事,不可缺也,然今日失朝者多达百人,此风不可长,此法不可立,凡今日失朝者,无论是谁,无论文武,皆夺俸三月,以儆效尤!”


站在文官前列的张居正,笑眯眯的说了一句“然”。


明朝的皇帝懒,官员也懒,尤其是那些勋贵,更懒。


也是,大清早五点多就要起床上班,还是在室外,夏天还能好些,这大冷寒天里,稍不注意就要生病,在明朝,疾病,危险性很高。


这些勋贵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只要自己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这边,不惹事就行了。


守着祖宗的荣光,就能吃一辈子,至于早朝,哪里有睡大觉香?


“咳咳,咳咳!”


万历刚刚说完话,耳边传来了阵阵咳嗽声。


这咳嗽声接连不断,从未消失。


万历循声看去,原来是兵部尚书谭纶。


谭纶是个有本事的人,虽然是个文人,但带兵打仗的能力不容小觑,据说他武力高深,能舞动八十斤的大刀。


此人与戚继光有着“谭、戚”之称,战功赫赫。


嘉靖三十六年,谭纶在台州率领乡勇与倭寇交战,斩获众多,次年,再次与倭寇战于台州,三战三捷。


嘉靖四十二年,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任蓟辽总督,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辽东防务。


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记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


可惜岁月不饶人,当年骁勇善战的谭纶,今日却不敌寒风。


“谭纶今年应该五十三岁,按照历史来看的话,他还能再活五年,要是能再多活几年,对大明好处很多啊,这大冷寒天里,这么吹冷风可不行啊!”万历起了恻隐之心。


“陛下,臣有本启奏!”


胡思乱想之际,一道明亮的声音响起。


万历回过神来,见一青袍御史站在道中,手持笏板,声音清亮。


“准!”万历说道。


“陛下,自正德以来,早朝日渐废弃,文恬武嬉之景络绎不绝,朝政大事,岂能因几人而懈怠?若是不能规矩朝政,恐效仿者良多,致使朝政败坏!”这御史说道。


这御史说的很多,要是不规矩朝政,以后效仿的人多了,那可不行。


万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觉得这人说的没错,说的很对。


就在万历准备同意御史的说法时,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他看了一眼站在文官前列的张居正,只见他眼睛微闭,笔直如松,似乎没有听到这个御史说的这些话。


万历稍作思考,看着张居正说道:“张师傅,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居正缓缓睁开眼睛,手中的笏板举起,向万历行了一礼,说道:“禀陛下,臣以为,懈怠者非朝政,天下衙门,十有八九便是如此,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懈怠者数不胜数。嘉靖俺答寇边、西南土司叛乱、东南倭寇入侵,皆是如此。”


说到这里,张居正的眼睛中射出一道精光,声音也变得高亢,“臣以为,当下重典!”


万历身子微微一震,终于明白了过来。


或许,这才是张居正的真正想法。


“那张师傅有什么办法吗?”万历问道。


张居正仍举着笏板,如刀一般的目光扫过身后的众官员,旋即面朝万历说了起来:“京查与大计已不可用,吏治败坏,乃是朝廷之灾祸,为今之计,当下重典,整顿吏治,规矩朝政。臣建言,当施考成法!”


“考成法”这三个大字在万历的脑海中炸响,张居正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


在与司礼监的交锋之中占据上风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把手伸到了文武百官身上。


历史上的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变法,“考成法”有相当大的功劳。


他通过考成法,将内阁、六部以及言官死死的捏在手中,最终使内阁成了改革的中枢,控制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为之后的改革扫清了障碍。


不得不说,没有“考成法”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的成功,“考成法”居功至伟。


“考成法”对于大明朝有着很积极的意义,能将那些尸位素餐,毫无能力的“庸官”、“懒官”剔除,也能发掘出有能力、有本事的贤良。


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税收。


当然了,“考成法”也是一个排除异己,打压敌人的好手段,只要把握住考成,就能让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不及格。


重活一世的万历当然知道“考成法”意味着什么,他也乐意看到“考成法”的实施。


如果张居正死后,万历能接手“考成法”,那朝政将会被万历死死的把控,只可惜随着张居正的去世,“考成法”也化作飞灰散去。


短短的一时间,万历想到了很多。


这就是有大佬带的好处,大佬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只需要吃老本就行了。


虽然知道考成法,可万历还是装作不懂的样子,问道:“张师傅,不知道这个考成法是什么?有用吗?”


不止是万历,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张居正所言的这个“考成法”是什么东西。


一时间鸦雀无声,只有凛冽的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