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历史小说 > 新三国赵云扮演者 > 第150章 开国诏旨

第150章 开国诏旨

  “我,赵云,炎黄子孙!”

  “继承了炎黄之志,祖先血勇,决心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之中!”

  “为了给天下苍生提供一个安居之所,特于今日建国!”

  “国名:夏!”

  “夏国一朝,只用一个年号。号为:华夏!”

  “本日起,为华夏元年,正月一日!”

  诏书是赵云口述,蔡琰书写的。

  在赵云的坚持之下,使用的是白话文。

  他不想扯什么狗屁天命,直接申明自己是炎黄后人,根正苗红。

  为了天下苍生,他决定建国,称王!

  至于赵家老祖宗,他连提都没提!

  这倒不是他不敬祖宗,而是不想牵扯过多,导致未来出现一大堆认亲的。

  再说,那些人本就平凡,还是继续平凡下去吧!

  此外,赵云也很烦一个年号常常换来换去的情况。

  不要说后世人,就是当世人,都不一定搞得清楚。

  所以,他十分干脆地规定,夏国一朝,只用一个年号。

  这就类似于“公元”。

  代表着一段漫长的历史。

  夏国推行资源国有、普惠百姓的制度。

  用一个后世的词语来说,夏国是要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在后世的大天朝,这都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在这个时代,更是任何世家豪族都无法容忍的。

  可以想象,未来的夏国,一定会被朝廷和世家豪族们群起而攻!

  一切形式上的东西,全都是虚枉的。

  在军事和经济上取胜,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徐庶和张松也明白这一点。

  因此,对于这份开国诏书的内容,二人一点都没干涉。

  圣旨里面说完建国称王一事,接着就说起了本国的朝野制度。

  “本国官制,分为九品二十七级。”

  “每一品,分为正、从、辅三级。”

  “最高者为内阁阁臣与六部尚书,官品为正一品至辅二品。”

  “最低者为各村村官,官品为正九品至辅九品。”

  “成立内阁,职责是帮助大王处理国内军政事务。”

  “首辅,暂时空置。”

  “次辅,徐庶。”

  “群辅,慕容平安,张松。”

  “不足的阁臣,以后增补。”

  “成立内务府……”

  “本朝实行全民功勋制。”

  “民众因为功勋不同,分为不同的阶层。”

  “第一阶:爵士。”

  “分别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每一种爵位都有一二三等,每种爵位都有固定的数量上限,享受对应的国家待遇。”

  “第二阶:功民。”

  “第三阶:平民。”

  “第四阶:贱民。”

  “功民、平民、贱民,均会分为九等,享受不同的社会待遇。”

  “……”

  圣旨是写在白布上的。

  一共用了七张长长的白布,写了好几千字。

  中央部门的大臣,大都被任命了,并被明确了责任。

  因为人才不足,有些人身上背了n个职务。

  比如徐庶。

  其官职有:

  内阁次辅,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枢密府枢密使。

  就连蔡琰,都捞了三个官职。

  分别是:计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校长)。

  中央机构都缺人才,地方机构就更缺了。

  好在,赵云现在就巴掌大一块地盘,地方官并不是那么着急。

  这封圣旨,只是把地方部门的各种机构简单介绍了一下。

  众人心中有个全盘的概念,接下来也就不容易两眼一摸黑。

  蔡琰念得口干舌燥,这才把圣旨内容念完了。

  赵云想了想,又口述了一些事情。

  比如——

  军中改制,不能影响各处关隘的防御安排。

  民政机构,不要忙着去填中层官员。

  地盘小而官多,就成了冗官。

  先去建立村级机构。

  100人以下的村,合并到一起,成为100人以上的村。

  然后,在各村里任命五个官员。

  分别为:村长,邮差,宣讲员,治安员,税务员。

  建立了村级机构,马上开始统计周边的土地、山林、矿产。

  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将整个枹罕地区的自然资源统计上来。

  “谨遵大王号令!”

  文武官员们一起拜道。

  “好了,仪式就到这里,大家和我一起吃饭。”

  赵云很是有些不习惯众人对他的尊敬,当先站起身,招呼所有人一起去吃饭。

  蔡琰暗自翻了个白眼,快步走到门外,对着门口的守卫军官低声吩咐了几句。

  那名军官大喊道:“大王有令,军民同庆!”

  门外有人听到这一句,立即把这句话再度传出:“大王有令,军民同庆!”

  早已守在王宫门外的一支花花绿绿的车队,立即缓缓向前行进。

  特制的平板大马车上面,或是坐着乐师,或是站着少女。

  乐师们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少女们载歌载舞。

  这支车队移动到哪里,就给哪里带去了热闹。

  听着从城里传来的一阵阵欢呼声,赵云内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叹。

  不管怎么样,他公然称王了!

  若是夏国能在未来撑住,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今天的一切,都将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

  若是夏国很快就被剿灭,则这一切,将会成为天下人口中的笑谈。

  望着众人眼中因为熬夜而泛起的血丝,赵云有些愧然。

  他举起酒碗,对众人道:“诸位辛苦了,请满饮一碗!”Μ.χxs12三.nEt

  赵云拿出来的酒,自然还是蒸馏过的。

  这种好酒,目前也只有在赵云这里才能喝到。

  周仓这等酒鬼,立即端起酒碗,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文官们则是谢过了赵云以后,方才将碗中之酒饮尽。

  一连敬了众人三碗酒,又说了些勉励的话,赵云就离席了。

  有他在场,众人终究是放不开。

  不如回到后宅,慰劳一下同样忙了一夜的后宅众女。

  赵云一走,众人立即活跃起来。

  倒是没有几个劝酒的,而是针对赵云公布的一系列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军官们大多性情直率,大声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文官则是小圈子讨论。

  张松正好坐在徐庶身旁,就凑在一起低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