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科幻小说 > 十三局密档小说 > 第三十章 圣 经

第三十章 圣 经

  话说杨阿訇正要带着气死风灯下洞,边上的其中一个小伙子开口说道:“叔,等等,还是让我先下去吧,等我叫你们,你们再下来。”开口说话的杨家老大,看着眼前这个黑咕隆咚的洞口,一次仅仅能容一个身位的有些潮湿的石阶,真怕年逾六旬的杨阿訇一个不小心摔了下去。杨阿訇闻言止住了脚步,点了点头,一再叮嘱杨老大在里面发现任何东西都不严随便动,杨老大点头答应,随后拿出一张随身携带的报纸点燃,从洞口向下丢去。
  
  借着徐徐下落燃烧的报纸发出来的火光,杨老大发现下面这个石洞地下并没有多深,也就五六米大概两层楼的高度。看着报纸燃烧的火光,石洞里面氧气充足,杨老大鼓起勇气,拿起气死风灯顺着石阶慢慢的下了地洞。到了底下一看,地洞不大,也就能容下六七个人,杨老大提着气死风灯转了一圈,就在一面石壁上杨老大发现似乎刻画着一个人形,慢慢地走过去用灯一照,忽然“妈呀”一声惊呼,吓得杨老大丢了手里的气死风灯连滚带爬的就往上跑去。在上面等信的杨阿訇及杨家的老二老三闻声而动,急忙聚到洞口,把杨老大一把拉出来,此时再看杨老大,浑身颤抖的说道:“叔,地下有死人,死人……”杨阿訇早就料到地下会有点什么,因此听了杨老大的话没有丝毫的吃惊,因为就在前几天刚刚发现这个石洞的时候,杨阿訇就认出来了,这个石洞是一个先贤的坐静之所。说到这里,白所长向我们又解释了回民中的坐静:“所谓坐静就是回民各门派之中,就有比较高深修为的阿訇所做的道乘功课,类似于我们道家门派的闭关。不过略微不同的是,我们道家闭关,往往是在思考人与自然是实现永恒中的某一环节的客观规律,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各种阴阳术法的运用。而回民的坐静,是纯粹的信仰功修,大多数传统的坐静是要在斋月的十日内进行,要选择与世隔绝之所或者就在清真寺内隐居,摒除杂念,早晚诵经,礼拜、和静修。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不会有人离开。其意在去欲守静,不动尘念,举止唯敬,语默唯恭。坐静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有的二十七天,有的四十天,有的持续半年甚至一年或者数年者。少饮食,少睡眠,多念赞词颂歌,以求达到纯洁心灵,爱主近主之目的。”
  
  白所长讲到这里,从兜里掏出香烟,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支,不过我不吸烟,孙大队接过来点上,吧嗒吧嗒和白所长抽了起来,白所长边抽边继续讲了起来。
  
  杨家老二老三被老大说的死人也吓了一跳,都是老老实实的大小伙子,陡然间在地洞里发现了死人,平时说说可能也就那么回事,可是这事真到了眼前,可没有个不怕的。不过杨阿訇已经年过半百,该见过的都见过了,还有啥能让他害怕的?因此杨阿訇再问清楚了地洞深浅大致情况后,自己卷了一张报纸引燃,就这火光看着脚下的石阶,慢慢的就下了地洞。到了地洞之后,拾起来杨老大慌忙丢弃的气死风灯再次点燃。地洞里又亮起了来。这里简单说明一下,老杨阿訇是自主筹钱兴建清真寺,没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支持,高瓦度的手电筒探照灯以当时的条件是不具备的,现在除了杨阿訇的等老辈人的手里,几乎已经见不到这种灯了。不过不要小看气死风灯这种老式油灯,在这种环境下,气死风灯还是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的,比如气死风灯比较结实,就像刚才杨老大那样慌里慌张的,等也没有打碎,这是一;第二气死风灯不易吹灭,只要带够油,它使用的持久性超过充电照明设备,另外,风灯毕竟是火种,尤其在地下作业的,火种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它可以随时测量阳气的稀薄程度,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探查地下陵墓时,都携带气死风灯,虽然它的照明作用比不了电器设备,但是在专业人手里还是不可或缺的。言归正传,杨阿訇提起重新点燃的气死风灯,借着灯光就找到了那面镶嵌着人形的墙壁,提灯仔细一看,纵使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杨阿訇,也是心里不由得一惊。只见墙壁中央生生的被凿出来一个人形凹面,就在这个凹面里面,竟然坐着一具骷髅,骷髅已经干枯的没有丝毫的血肉。
  
  杨阿訇仔细的打量着这具骷髅,从骷髅上的装素来看,这是一具具有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先贤。从这具骷髅的腐烂和干枯程度来看,在这封闭的地洞里至少有五百年了。杨阿訇看着这位先贤的遗骨,不禁俯身下拜,口唱诵词以表敬意。就在起身的一瞬间,杨阿訇忽然发现先贤已经干枯的双手的按压下,有一本厚厚的经书。杨阿訇随后深深一礼,然后走上前去将这本经书取下,拂去厚厚的尘土,接着气死风灯的灯光一看,竟然是一本阿文原本古兰经和一个本笔记。杨阿訇如获至宝,急忙脱下外衣将两本册子包好,回身叫了杨家三人下来,四人合力,将先贤遗骨重新包裹,另行安葬。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杨阿訇遣散杨家三人,独自回屋阅读经书和笔记。由于这些笔记和古兰经都是阿文,杨阿訇边请教上了年纪的老回子,边自己学习,终于读完了这些经文和笔记。原来这具骷髅是十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也门的传教士克马仑丁张老,克马仑丁是当时享誉阿拉伯世界的张老,这位长老长途跋涉来到现在的宁夏进行传教,归真时坐化于此。杨阿訇在返回同化研读这些经文和笔记时,也将此事告诉了白所长,由于古兰经和笔记都属于伊斯兰教圣物,要说是文物也确实算是文物,不过考虑到民族政策和当地习俗,白所长并没有收缴这本古兰经和笔记,因此这两样文物就一直由杨阿訇保存。阿文的古兰经与现存的古兰经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不过在阅读克马仑丁的笔记时,去发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这本笔记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分是克马仑丁长途跋涉的经历以及所过之处的见闻,第二部分是克马仑丁在中国传教的经历,这两个部分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第三部分杨阿訇就不懂了,原本是白纸黑字的笔记,却变成了金色的经文,不过这段经文杨阿訇没有见过,请教了老一辈的阿訇,也是闻所未闻。这就成了杨阿訇的一块心病,杨阿訇发誓要在有生之年破译出这段金色的经文。可是新清真寺落成之后,自己要去寺里,为了确保圣物的安全,杨阿訇只带了手抄本搬到了新寺中研习,而两件圣物就保存在了同化的这座清真大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