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末年是啥意思 > 第66章 洪承畴的仿徨

第66章 洪承畴的仿徨

    崇祯14年3月中旬

  洪承畴已经收到了锦州紧急情报,并马上800里加急送往京城。

  接着,他又收到兵部的紧急调令,让他回京城。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

  此时的洪承畴已从蓟州镇出发,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他只能马上调转马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正是这一路的写照,也反映了此时洪承畴的心境。

  自崇祯9年、崇祯11年建虏分别从“独石口”、“喜峰口”入关,对蓟州、京郊进行掠夺,导致这些路过的地方仍旧是一片沧桑,人烟稀少。

  这些年的天灾和加税,更是让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雪上加霜。

  身为知识分子,总有那些忧国忧民、守护天下苍生的胸怀和心愿。

  看到这一切,他充满了忧伤。

  如果仅仅是忧伤就好了,那也只是暂时的。

  但此时的洪承畴,更多的却是苦闷与仿徨,它们不断涌上心头。

  表面看,自己身为蓟辽总督,作为封疆大吏,有着无比的尊贵和威风;

  然而,自家人更知道自家事情,这那里是尊贵和威风啊!新笔趣阁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自己纯粹就是一丐帮九袋长老;

  从京城、从皇上和内阁那里讨饭吃,然后分给那些总兵、副将、便将。

  如果好讨饭、容易讨饭那还好说,问题是不好讨啊!

  银子和粮草是经常缺的,还不时有些小鬼找麻烦,制造问题。

  只有真正要打仗了,银子和粮草才能正常供应到位。

  同时,手下的那些总兵、副将、偏将也不好说话;

  明着他们不敢反对,但阳奉阴违总是经常发生的。

  如果不打仗还好,一旦打仗,那就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否则,这仗打起来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2年相处下来,好说话的也只有宣府总兵杨国柱、玉田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州总兵白广海;

  首发&:塔>-读小说

  但是他们也需要银两和粮草,否则他们的手下也会有意见。

  身为蓟辽总督,其实就是一光杆司令,除了自己的上百个亲兵和幕僚能够完全听令,其他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条件。

  那就是银两要给足。

  他们打仗大半是为了银两和粮草,不是为了大明和百姓打。

  如今的局面比起崇祯三年时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各地总兵,还是很听朝廷和朝廷派来官员的指令,打起仗来也格外顺手。

  现在除了少数忠心将领外,其他将领则一是看银两;二是看是否危险;三是看关系。

  然而,这辽东战场,那有安全的战争呢。

  建虏的凶悍,尽管自己与建虏没有大规模打过,但从万历年间到现在明军败多胜少,就很能说明问题。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那可不是说着玩的;

  因为他们身体强壮、吃饱吃好、打仗不怕死;

  再加上马匹和骑射技术比汉人强,所以野外遭遇战很难赢。

  这二年多任蓟辽总督,他看得清楚,辽东就是个绞肉机,有多少将兵过来都会死掉。

  因为很多总兵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顺风仗可打,逆风仗就顶不住,溃逃。

  这些来打仗的总兵也是因为来辽东能够得到足够的军饷,再加上圣旨命令,他们不得不来辽东;

  但是建虏可是拿命跟辽东将士打仗,他们根本不怕死............
内容不完整?请访问笔趣阁789(ⓑⓠⓖ⑦⑧⑨.ċö)阅读完整内容!